南報網訊(記者 馬金)“知識分子創業最缺的就是本錢”、“創新要以點帶面、以小博大。”……4月14日,全市創新型經濟與”人才特區“建設專題培訓班上,中圣集團董事長郭宏新以《小創新、大集成,引領企業發展》為題,為學員們做了一場精彩的報告。
創業要素:本人、本行、本錢
1997年,郭宏新從南京工業大學辭職,與幾位朋友共同創辦了南京圣諾化工設備有限公司。“當時,知識分子創業最缺的就是本錢。不像現在,政府幫助輔導培訓,還幫助消化成本。”郭宏新說,盡管碰上了資金這個大難題,但他始終相信“身懷一技、走遍天下”,利用手中的技術,參與了一系列國企技術改造和革新,挖到了“第一桶金”。
“創業要素包括本人、本行、本錢。因此,政府部門必須注重引進人才、技術和資本。”郭宏新說,如今的創業創新,必定是高端的、引人注目的,這就意味著高成本和高風險,一旦失敗,都會說科技人才技術不行。“我在大學執教15年,我知道教授在大學里很受尊重,而且也很自由。他們一旦離開學校去創業,從企業注冊到市場推廣,所有的事情都要去求人,還要承擔失敗的風險。因此,遇到一些困難,有人就縮回去了,而一個人縮回去了,一群人就縮回去了。”郭宏新認為,要鼓勵大學教授去創業,政府部門首先需要分析、解決上述問題。
創新不是神秘的東西,就是幫助客戶解決問題
憑著世界領先的低溫熱棒專利技術,青藏鐵路建設期間,中圣集團成功解決了高原凍土路基融沉問題,一舉成名。回顧當時的經歷,郭宏新對創新的理解卻十分質樸:“創新不是神秘的東西,就是幫助客戶解決問題。”
“2002年,我在電視節目里看到,鐵道部一位副部長在談可可西里無人區的凍土問題,無人區的地質在高溫下不穩定,夏天凍土一融化,鐵路路基就會變形。當時屬于世界性難題。”郭宏新說,自己在大學里一直致力于熱管技術研究,覺得能解決這個問題。“我一晚上沒睡,畫了張圖紙、寫了份信,寄給鐵道部。”
一周后,郭宏新就帶著資料到北京向專家組答辯,“就說了20分鐘,他們就認可了。”隨后,郭宏新組織科技人員投入技術攻關,開發出國家專利產品“帶中心測溫管的低溫熱棒”,并進行特殊防腐處理,壽命可達30年以上。熱棒埋設技術,有效解決了凍土區路基夏季融沉問題,比以橋代路每公里可節省投資3000多萬元,僅此一項青藏鐵路總投資就節省了10多億元;同時避免了地表開挖、鏟除植被、修筑路堤取土等人為工程活動對凍土生態環境和資源的破壞。
創新目標:做精做強,成為行業冠軍
“高校的科研成果力求理論上的完美,它為產品研發指明了方向;企業創新,要讓完美的理論適應市場的需要, 這是科技成果最有效的轉化模式。”郭宏新說,10多年的創業經歷使他明白,創新的目標應該是做精做強,打造品牌,成為行業冠軍。
1997年,一家只有7個人的小公司,8年后就在新加坡成功上市,如今擁有1700多名員工,年銷售額達20億元。郭宏新說,“10多年來,公司始終致力于以自主創新為主、產學研相結合的科技創新企業發展模式。”石化企業是管網的世界,各種管道交織成網,錯綜復雜。在長距離輸送管線上,有40%的能量通過普通管支架散失了。為解決難題,郭宏新和他的團隊通過對國外先進保冷、隔熱管托技術進行消化吸收,創造了多項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專利產品“高溫絕熱滑動管托”、“超低溫保冷管托”、“高壓、超高壓減振管托”,以同等的效能和更低的價格,取代了國外進口產品,每年為國家節約外匯近千萬美元。“創新要以點帶面、以小博大,帶動整個產業的發展。”郭宏新說。